•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阅壤”丨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中国政法大学站开展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24.3.9

3月5日,“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中国政法大学站开展。此次展览延续“科普美育”理念,以科学家研究月壤的实验步骤为展陈线索,运用显微摄影、微米CT扫描、AR、音视频、动画、装置、文献等多种形式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基于科研数据与学科背景激发艺术创想,启发和滋养实验性的艺术创作,唤醒科研成果自身的美学特质。展览在策划伊始就有意选择在与教室、自习区相邻的开放环境中呈现,努力打破展览边界,注重氛围和场域营造,让师生在平日的工作上课途中就能与展览不期而遇,成为展开美育“沁润”方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12博官网副院长徐扬致辞

徐扬副院长在致词中指出,“阅壤”展缘起于12博官网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连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基于“嫦娥5号”月壤研究展开的一次跨界合作。如何用艺术创作的思路拓展科学传播的可能,将二者融汇贯通,既是一个学术课题,亦是一种社会责任。“阅壤”即科学家与艺术家对上述课题的探索和实践。自2022年首展以来,已经成为重要的以“科普美育”为主题的展览品牌。此次中国政法大学站是“阅壤”首次在学科领域外的高校展出,不仅有新作呈现,更有政法大学元素的作品亮相。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致辞

常保国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美育与科普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凝聚了科技艺术的魅力,实现了美育与科普的融合,探索了艺术与科技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丰富视野、拓展思维。此次牵头主办的人文学院在全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专业教育之外承担了大量全校性的通识教学任务。作为政法大学第一个书院——端升书院的建设单位,人文学院积极参与中国政法大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书院教育融合育人新模式的探索。本次展览正是以端升书院为平台,将优秀展览等文化资源引入校园,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作科普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老师作为科学家代表进行了发言。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行星科学研究者,郑永春老师对展览的展示方式和内容效果给予了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开幕现场饶有兴致地进行了科普讲座。他表示,月壤记录着太阳、地球与太空演化的历史,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研究的一手资料,也是人类探究太空的起点。嫦娥五号是人类时隔半个世纪以来又一次将月壤带回地球的探月任务,而我国也即将展开嫦娥六号的月背着陆和载人登月等一系列深空探测。这也表明,结合艺术与科学,旨在探索科普美育新理念的“阅壤”展,还将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深入,延续着持久的生命力,探索着科艺融合的新可能。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成果已被选入最新一版的科教版《科学》的教科书中,将于今年9月开学之际与全国的中小学生见面,学生覆盖率超过70%。

展览现场

师生合影

 

展览作品(部分)

《又见古时月》交互作品,阅壤小组创作

这件作品基于伽利略月相素描进行了重新的AR创作,让观众在参与游戏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月壤形成的原委。

《见微知著》 显微摄影、动态装置、AR,阅壤小组创作

这件作品来自嫦娥五号带回的1500毫克月壤样本(CE5C0600YJFM00402)中挑选出的最大的146颗,包含40个玄武岩、36个角砾岩、32个玻璃、37个黏结物和1个橄榄石,是迄今为止月壤颗粒最清晰、最具可读性的光学显微照片。月壤处于固体月球和宇宙空间的实际边界,可以为理解月球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提供关键信息。创作团队基于月壤颗粒的背散射成像和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实体的三维建模和AR交互设计,融入具体的科学信息,形成了寓教于乐的互动作品。

《见微知著》 转动形态

《见微知著》AR互动与科普界面

《周而复始》陶瓷音景装置,阅壤小组创作

《致海子——一个关于日月同晖的故事》影像、装置,阅壤小组、端升书院创作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曾是著名诗人海子工作过的地方,他在这个校园里留下了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极具瑰丽、奇特的气质。而他还留下了一组为长诗《太阳》而创作的绘画,此次展览尝试基于海子在诗剧《太阳》中所绘制的图画呈现他关于月亮的诗境。这是一个日月同晖的故事,因为在海子的笔下,“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特邀艺术家李博作品《目之飞星》

特邀艺术家祁震作品《气印想象》

《天涯共此时》基于全球征集的月相摄影形成的探月史影像,阅壤小组发起

《月相石》阅壤小组野外考察发现

《月上映浪》模拟月壤互动体验装置,阅壤小组创作

月壤在被带回地球后,如何保存?月壤因为长期存在于月面真空中,如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它很容易被氧化或蚀变。因此,科学家通常使用真空罐或手套箱来保存月壤样品,从而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汽或氧气接触月壤。在展厅中阅壤小组创作的装置作品《月上映浪》,还原了科学家研究月壤的工作场景,却置换了它的科研内容。众所周知,月球与潮汐变换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潮汐形成的海浪也刺激着我们的视觉感受,以至于我们的古人不断将这种转瞬即逝的自然物象借助质朴的线条语言表达出来,于是乎积淀形成了诸如涡旋纹、波形波纹、浪形波纹、垂幛式波纹、鹰爪浪纹,扇形纹、环圈纹、随形纹等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延展形成了“落花流水”、“海水江崖”等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工艺美术图案。展厅里的手套箱中对应了八朵不同类型浪花,当我们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纹样,怎能说这不是一种对月亮的描摹呢?这是浪花的语言,也是月亮的语言。看似科学研究的场景,成为了艺术体验的现场。

《小时不识月》绘画

这件作品由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几位小朋友基于此次展览进行的创作。谈到月亮,其实我们都像孩子一样,对它所知甚少,却又无比熟悉。先哲讲月映万川,月亮悬临于山河大地,更照进每一个人的心灵。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看到天真烂漫的心灵,如月光一般纯粹皎洁。那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技与人文的种子,将在未来的某一刻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展览资讯

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
中国政法大学站

展览时间:
2024年2月24日—3月24日

展览地点: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逸夫楼文化艺术展厅

 

来源:12博官网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宣传部 刘晓磊/编
2024年3月9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old)
  • 数字校园平台(new)
  • 北京教育普法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网
  • 师德师风专题网站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与书法学院
  • 造型学科基础部
  • 油画系
  • 版画系
  • 雕塑系
  • 壁画系
  •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修复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 采购系统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中国水印木刻文献数据库
  • 国际预科
  • 教务处
  • 附中
  • 学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7-2024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24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