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带队手记: 剑川·沙溪——绘刻时间胶囊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23.5.8

下乡小分队:版画系二年级、三工三年级
带队教师:李军 郑琹语
下乡地点:云南 剑川

带队手记

期盼已久的外出写生终于如愿,至此我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奔赴了云南,一个心往神驰的地方。此前听说那里满目古城小镇、山林花海,于是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抵达了剑川。确实闻如所见,感受良多。
 
剑川是云南“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白族文化的聚宝盆”。当地有“一湖,三山,两城”之说,我们选择其中的“两城”作为写生地:剑川古城和沙溪古镇。前者的古木建筑、庭院巷道最具特色,后者的自然景观、古镇生活让人流连忘返。这两个地方的区别给这次写生带来了不同的观察角度,我们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做出调整。
 
阔别三年的渴求心态让原本沉闷的氛围变得异常活跃,但突如其来的新鲜事物也让大家不知所措,重点难寻,因此我们前三天让大家通过绘画基本法则解决复杂的视觉刺激,并整理各自遇到的问题,后八天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主题视角。最终,学生的作品风格独立、千姿百态、极富创造力,彰显了版画系的教学特征。
 
正如安德鲁·怀特所说:“写生不仅是艺术的技能,更是一种寻找真实的方法。它带我们走进生活,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剑川之行,不仅是让大家掌握风景写生的技法,也是一次对生活的重新学习。

带队老师 李军

4月15日,版画系下乡小分队33人赴云南剑川,开始了为期两周的下乡写生课程。
 
大家似乎都怀揣着一颗沉寂了三年的心,共赴一场阔别已久的自然之约。旅行箱里装满了画具与木刻材料,已经很久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了,漫长的夜,头枕着轰鸣的铁轨,长途劳顿中承载着大家的期待。
 
换乘两趟火车,经历了19个小时的火车,再换乘中巴车,翻山越岭,我们终于来到了云南省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副馆长张绍华老师热情接待了师生们,因为这几年帮扶工作,中央美院与剑川链接了深厚的情缘,“一家人”的亲切感觉让大家心里暖暖的,瞬间拉近了我们内心与这座古城的距离。
 
第二天,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剑川古城。我们先后参观了剑川县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县民族博物馆、剑川古城、木雕工作坊等地,学习了解剑川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考古发掘、木雕、布扎、黑陶工艺等,让同学们对这座古城有了更好的了解,为之后十几天的写生上了一堂预习课。
 
在之后的四天里,同学们在剑川古城及周边区域开始了写生活动,材料包括传统水性绘画材料,也有木刻版画。我们的写生立足于两个角度;构成与色彩,从构成中获得个人视角,进而训练表达的观念性;从色彩中获得视觉感受,并进一步训练情感的传达。
 
每天晚上,带队的李军老师和我一起认真点评每位同学的作品,我们强调写生不是“抄写”风景,而是把主观的感受融合进创作中。同学们在经历了对写生环境、材料的适应后渐入佳境,画出的作品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作品也体现了初步的个人风格。
 
4月20日下午,我们一行从剑川转至沙溪古镇写生。这座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镇上有寺登街、古戏台、兴教寺等,周边的自然风光富有当地特色。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内心宁静和创作的舒适度,有的同学对山水风光感兴趣,有的则喜爱田间陇头的小动物,也有的穿梭于古镇的石板路上,刻画着屋檐瓦舍、来往的行人。
 
每晚点评结束后,我们和同学们都会坐在客栈小院里聊天、唱歌、做游戏,其乐融融。有的同学们说,平日里在一个走廊里上课,却找不到“社交”的空间,而在这个遥远的小镇里,一个个“社恐”的同学都打开了心扉,结交到新的小伙伴,让版画人的情感更加交融、深厚。我们的写生,便有了故事。
 
这里的海拔高,天空显得很低,蓝天上的云彩仿佛触手可及;夜晚,我们可以奢侈地仰望星光,看满天星斗。
 
在此次课程的创作中,同学们不仅用了水彩、色粉、木刻等常用材料,也尝试了油画棒、水墨、马克笔等新材料,作品精彩纷呈。
 
为期两周的剑川写生课程虽短暂但充实,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经历、优秀的作业、沉甸甸的情感。相信对同学们以后的艺术旅程中一定有一段彩云之南的记忆。
 
云南,剑川, 沙溪,我们还会再来。

带队老师 郑琹语

写生日记

王景戈
我通过写生来逐步探索色彩对于情绪的表达,学会在静止中变化,在保持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对象、构成、色调和创作手法。我始终坚信艺术创作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低谷中前进,在积累中变化。


王景戈《愿》色粉 13cm×18.5cm 2023 

汪沣
由剑川古城至沙溪古镇,我在不同地区游览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并在云南特有的自然风光中逐渐明晰思路和作画方式,逐步找到了适合的创作方式,同时强化画面构建意识。


汪沣《霓夜2》 油画棒 13×25cm 2023

雷雨菲
写生带来的收获着实不少。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我感觉变得自在起来,也很感激老师在每天结束时候的讲评和总结,让第二天的写生思路能够更清晰。这次写生就像是作家用文字记录故事,而我们用色彩记录自然。


雷雨菲《独树》油画棒 7.5x19cm  2023

葛苏莉
云南的天空很湛蓝、明朗,白云朵朵连成一片,远处有连绵的山峦,古镇富有特色。写生是需要我们用手上的材料去捕捉瞬间的感受,通过视线聚焦点的扩散,选择性地去筛选想要出现在画面中的景,找到一个最得心应手的材料继续深入研究,并注重其协调关系与构图。


葛苏莉《余晖》 油画棒 8.5cmx13cm 2023

秦凯霖
有一天早上,我在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找了一个人比较少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我看到有成群结队的鸭子、有奔跑俊逸的马儿、有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风轻轻吹过的声音。我拿起铅笔在我的木板上简单勾勒了一下,心血来潮,把这惬意的景色刻了出来。


秦凯霖《是树不似树》 黑白木刻 15cm×20cm  2023

谭钰泷
在云南我没涂防晒并不因为我忘记买防晒霜,只是我在这蓝得纯正的天空下情不自禁,脸颊上的皮肤贪婪地享受着每一缕阳光,任它被烙下淳朴的颜色。我在烈日下挥毫,在晚风中回忆,当下每一秒,我们不能再错过……


谭钰泷《象龙猴》油画棒 26x21cm 2023

兰雅婷
我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12天。老师们鼓励我们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我第一次主观地处理颜色,开始去关注自己原生画面中的闪光点,面对自然物象时慢慢体会自己的感受。这次下乡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论,慢慢沉淀,再勤奋一点。


兰雅婷《沃野》 10x42cm 纸本丙烯 2023

白炬川
我们从北方而来,领略云南剑川的风土人情。当地人热情好客、朴实勤劳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从客观出发,构造主观的画面,均衡色彩与节奏构成。老师在点评中也重点以画面构成感、色彩关系为主。并辅以各种大师作品推荐,让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双线学习。


白炬川 13*19cm   纸本水彩 2023

于一歌
时间过的很快,半个月转眼就过去了,写生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处理画面上也更加主观,开始逐渐摆脱了从前照抄颜色的一些习惯,并学习了一些大师的处理手法。希望大家多多呆在一起、多多出门,很开心。


于一歌《沙溪旁的村庄》不透明水彩 19×37.5cm

李岳洹
初入云南,中国西南的神秘、诡谲,随着砖红色的土与绵延如波涛的山闯入眼中。地处高原,天不似内蒙仿佛手能捧到一般极近,但是清澈透亮,明媚得有些晃眼,云也多变。我选择水彩为主要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它既能产生轻透、愉悦的效果,也能画得厚重;当地的红土墙很吸引我,完全不同于我老家灰色的石头墙,这里的红土是酿出来的,有些辣也有些香。


李岳洹《红土墙》  纸本水彩 26x18cm  2023

马思媛
云南的植被、田地、山地、建筑风格、动物等等都会打动我。云南的多肉植物养得格外好,每一朵都又大又厚,叶子饱满,品种多样。我在此行中的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适合盆景小品的油画棒画法。


马思媛 《沙溪盆景1》 油画棒 26cm×37cm 2023

曹汀
在云南写生期间,我深刻领略到当地文化与环境的独特魅力,剑川和沙溪两地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我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与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通过对当地景物的直接观察和感受,我逐渐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观点,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这次写生是一次珍贵的体验。


曹汀《红土地》 14×12cm 2023

杨雅格
初到云南时,发现天地间相隔好近,让我感觉只能在那一溜溜缝隙中行走。我想把这种特异、奇异的感受放到创作中去,怪异却又美丽,看似阴暗实则可爱。我发现小庭院的植物间几乎没有间隔,所坐之处四周都被植物紧紧包裹,这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私密花园的存在。我当时是极其感性的,最喜欢自己的作品以一种最自然放松的方式去流露、去呈现。


杨雅格《庭院》 色粉 19.5cmx28.5cm 2023

范一诺
云南的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在白天,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宽阔的河面和银光奔泻的云海相接,到了夜晚,又能仰望群星布满夜空。在李老师的提醒下,我决定用水彩的方式着重画树。我在画这些树的时候,有意地把树上的部分枝条和全部的树叶都去除掉,保留一种树给我带来的原本印象。


范一诺《山》 19.5x81cm 纸本水彩 2023

倪林博
这次下乡对我来说是次宝贵的体验,让我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到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我的作画时机大都是我觉得这个事物有趣、或者这个构成有意思,便会去动手画画的过程,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主动操作画面,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倪林博《茶馆》 油画棒 24x12cm 2023

肖雨轩
四月的北京已经转暖,同学们出发前才放下手中的工作。云南比想象中还要美,各种绿植都长得茂盛,挨家挨户几乎都养着小狗,当地人也很热情好客。在写生中我找到了感兴趣的风景,并在老师和学长们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油画棒。两位老师像学长学姐一样带大家写生、和大家一起玩,同学们的友谊也加深了。


肖雨轩《下午的云》  油画棒 18x12cm 2023

梁媛
很幸运能够见到云南的春天,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无论走在哪里都能看见充满生机的绿和春意盎然的花,在明媚的阳光、凉快的微风下,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我也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特点,这趟难能可贵的写生之旅是人生中极其美好的记忆。


梁媛《庙檐》纸本油画棒 27.3cm x 12.5cm

凌艺烜
喜欢云南仿佛垫起脚就能够到的云,变换莫测地像在和我们玩游戏。在那里有好心的大巴司机把我们从荒无人烟的村子里送回酒店,有热心的大伯二话不说跳进农田里帮我捡回被风吹散的画,有善良的客栈老板在我们被太阳暴晒着画画的时候邀请我们在他的客栈里乘凉歇息。还有那爱在草地上打滚的小马,舔手的小狗,咩咩叫的小羊,叫一声“汤姆”就会回应的小猫……哦对了,我画了很多小画,慢慢地,我发觉到自己画面的特点,这帮助我进一步认识自己。


凌艺烜《从“好望角”眺望》 油画棒  25x132cm 2023

索振中
这次下乡让我很有感触的是,我慢慢开始脱离严谨的客观观察方式,转为用客观事物牵引主观感受的绘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更加主观的感受和实践使我在这次下乡活动中收获颇丰。 


索振中《风雨欲来》 色粉 31x23cm

杨雯惠
最爱下乡,经丘寻壑,胜友如云,本想“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无奈没有通天本事,只能画三两拙作,记滇西古镇近况。


杨雯惠 《树啊树》  不透明水彩  68x17cm 2023

党悦嘉
李军老师一直在引导我把绘画语言的图示做转换。我对真实发出质疑,发现了更深刻的、超越表象的美。郑老师的讲座也让我对于画面的节奏处理更进了一步。山和大地的广袤磅礴之势,都在感染我。阳光、风吹、画面上的沙粒,都是写生里一个个真实的感触。


党悦嘉《沙溪暮色》 纸本色粉 22x120cm 2023

陈墨
在云南一躲城市的喧嚣和烦躁,在不大的古镇里悠闲地感受自然,走进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巷小道,了解当地的阿吒力教和本主信仰,品尝随意挑选都好吃的小小餐馆,欣赏每一天都温柔绚烂的晚霞。某一天梦到一棵长在房间里的奇怪的树,于是在半山腰画了一天的树。


陈墨《戏台大院》 15x40cm 纸本不透明水彩 2023

李晟东
这次去到远离城市的剑川和沙溪,深入到乡镇感受慢节奏的生活、充满少民气息的小镇风光和自然风景,当地人的朴素、纯粹和美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李晟东《风木·系列一》木刻版画 21x50cm 2023

刘梦然
这次写生之旅充满了欢乐,大家的关系也从开始的不太熟悉迅速进化为“铁哥们”。我带领的一组同学都很优秀,这次云南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于是在经历了多日的感受与酝酿后,刻了写生期间最后一张作品《云南印象》。


刘梦然《树3》 木刻 21×30cm 2023

薛静涵
作为大学以来第一次外出写生,两周的时间虽不长不短,但是让我结识了新的朋友,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薛静涵 《山海》木刻  21x21cm 2023

金子昂
在这次考察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生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金子昂《根》木刻 21×30cm 2023

吾尔开西·艾尔肯
我第一次带着板子出来写生,木版画的创作结合写生时的观察,为我带来了很多灵感。我在刻版时更加自由,对客观物体进行了主观的归纳,结合了之前三十二刻课程里的创作逻辑,以及延伸了在此课程里形成的木刻语言,让我在这次的写生创作里更加自如。


吾尔开西·艾尔肯《景》 木板、木刻刀 21cm×29.7cm 2023

王贤丰
云南之旅实在难忘。云南的人们、云南的事、云南的菜都是那么美好,和版画系同学一起度过的旅途也增进了我们的情感。画现实中的人与事物,与在工作室制版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王贤丰《高高兴兴上班》 19.5x13.5cm 纸本水粉


版画系师生/图文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3年5月8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old)
  • 数字校园平台(new)
  • 北京教育普法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网
  • 师德师风专题网站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与书法学院
  • 造型学科基础部
  • 油画系
  • 版画系
  • 雕塑系
  • 壁画系
  •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修复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 采购系统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中国水印木刻文献数据库
  • 国际预科
  • 教务处
  • 附中
  • 学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7-2023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23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