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徐冰:引力剧场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22.8.19


展览海报

2022年8月12日,“徐冰:引力剧场”于浦东美术馆中央展厅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由陆家嘴集团出品,浦东美术馆主办。



《引力剧场》展览现场

一个多月前,浦东美术馆的中央展厅内出现了一张巨型钢丝之“网”。随后,这张“网”被慢慢升起,向着30米高的屋顶生长;与此同时,数千个铝合金材质的“英文方块字”被逐渐“编织”于网上。
 
8月12日,当这件名为《引力剧场》的装置作品以完成形态进入人们视线时,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字漩涡”、一个太空时代的天外来物,从天而降,又遁入地底——在垂落至展厅底部时,经地面镜子的反射,“穿透”至镜像空间中。
 
艺术家徐冰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始终在尝试以新的艺术语言修建他的艺术“闭环”。这一次,他将美术馆独特的挑高空间运用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引力剧场》纵向贯穿了馆内五层空间,和美术馆一层与三层内的大型回顾展“徐冰的语言”形成呼应与延续。“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现,”正如徐冰本人描述的那样,“艺术创作是一件持续生长的事情。”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引力剧场》中所用的“英文方块字”出自徐冰的一个经典系列。这种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给阅读者制造阻碍与困惑,亦能带来顿悟后的欢欣和释然。
 
利用语言文字等符号作“思维游戏”,挑战观者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打开新的认知空间,这种做法在徐冰的艺术实验中一以贯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天书》《英文方块字》,到新世纪后的《地书》《文字写生》等作品,清晰地呈现出这条脉络(“徐冰的语言”展览对此有详尽的展示)。 


《英文方块字》,1994-2012


《地书》,2003至今

而在《引力剧场》中,徐冰运用透视法“升级”了阅读的难度。整个装置犹如一个“视错觉”模型,日常书写于二维平面上的文字,在三维空间里受“引力”作用而被拉扯变形(且被设置为反转形态),因而陷入难以被识读的混乱状态。人类视线无法转弯的“局限性”本身,在此成为徐冰创作的材料。

不过,破译符码的途径仍可能存在:要么向下,通过镜面,反转的文字经由镜像修正后变得相对易读;要么向上,移步至更高楼层,变形的文字将跟随观看视角的改变而逐渐趋近正常。作品和美术馆空间达成了一次“共谋”,如同一座沉浸式的环形“剧场”,戏剧般地诱导观者迈向展厅最高层,不断寻找观看的“理想视角”。



文字被拉扯、反转,在不同楼层可观看到文字的不同样态

及至抵达顶层,人们终于得以一窥文字的正面形态,然而很快又可能会“大失所望”——即使站在顶部,依旧无法完整地看见所有文本。事实上,能观看到这件作品全貌的“理想视点”位于美术馆上空无法到达的位置,因而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和电脑绘制的概念模型图里)。张开在虚空中的那只“眼”,是“上帝之眼”,人类望尘莫及。


“理想视角”示意图

从这一点而言,《引力剧场》似乎超越了徐冰前作中对观众的思维开拓,而流露出对人类理性之局限性的反思。正如20世纪思想家波普尔指出的“科学无法达到绝对真理”,或哈耶克警示人类的“理性的自负”,《引力剧场》以艺术的方式再次显示出人类认知世界的局限性。
 
作品中“英文方块字”的原文本摘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在探讨“观看”和“面相”的这一文段中,维特根斯坦借助“鸭兔头”等视觉案例指出:对同一对象存在不同的看的方式。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客观世界,而语言存在局限性和歧义性。有趣的是,徐冰在重新书写这段文本时所用的“英文方块字”,也是中、英文两种不同字体形象的结合体,只看观者用怎样的视角进行读解。“英文方块字”产生的“鸭兔头”式错觉,以及作品和美术馆空间共同制造的“观看迷局”,都引向一个关键词:视角。“视角”将我们带往徐冰构想此件装置作品的源头。
 
最开始,徐冰想把这件作品命名为“文明的抻力”。“‘抻’有拉扯的意思,更接近我想表达的感觉。”而他想表达的是对当下世界状况的一种感受,“当今世界是撕裂的,不同文明之间互相纠缠和冲突,却似乎找不到解法。”
 
于是,这个巨型“文字漩涡”,可被视为“文明的漩涡”。如同宇宙物质间存在“纠缠现象”,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始终存在角力与拉扯。而在徐冰看来,文明之间拉扯关系的核心原因,在于不同人种看待事物的差异、不同文化视角在根性上的偏离。


顶层视角下的“漩涡”

一个多世纪之前,尼采曾提出著名的“视角主义”,认为不同视角之下产生不同的真相,所谓的共同真相、客观事实或许并不存在。但同时,他也在《道德的谱系》一书中写到过:我们越是运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们也能越“客观”。
 
“人类往往只看见‘异’,看不见‘同’,但实际上我们都处在同一场域中。”徐冰在作品揭幕当天说道。他在《引力剧场》中所显露的观点,可能更接近“视角主义”的积极层面——并非指向分裂的必然,而是提示人们,面对多元化的视角,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并由此寻找形成“共同视角”的可能性。这也与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相契合。


底层仰视视角下的《引力剧场》

基于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思考,让徐冰的艺术始终涌动着巨大的能量。二十年前,他的作品《猴子捞月》将21种不同语言里的文字相互勾连、悬空而降,暗喻着不同种族、信仰、价值观的人们分享和共建世界的可能。2022年的《引力剧场》则用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符号的“英文方块字”织成一个时空隧道般的“虫洞”,似乎试验着人们在这场艺术漫游之后,是否能够穿越失序的漩涡,进入一个重归安宁与秩序的世界。


《猴子捞月》的一部分立在“徐冰的语言”展览入口处

《引力剧场》中蕴含的宇宙元素,或许可视为一年前那艘伊卡洛斯式的“徐冰天书号”火箭的延续。在那场传奇般的发射事件及其后延伸出的展览中,徐冰被认为“搅动了艺术和太空两个空间的漩涡”。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前现场作业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人类正在步入赛博和太空时代,却像徐冰指出的那样“仍然使用着图画般古老的符号在交流”。而在徐冰的创作中,虽然其纳用的媒材和技术日益更新,但他却依然古朴地进行着传统文人式的书法撰写。或许人类无论前进多远,都需要回到根源处寻找能量。而在充满纷乱的当代世界,徐冰艺术中的东方智慧与精神或可给世界文明带去新的思考。

艺术中国 齐屿/文图
(部分图片来自浦东美术馆、徐冰工作室、12博官网艺讯网)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2年8月19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old)
  • 数字校园平台(new)
  • 北京教育普法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网
  • 师德师风专题网站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修复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 采购系统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中国水印木刻文献数据库
  • 国际预科
  • 教务处
  • 附中
  • 学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7-2022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