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精彩“云”课|中国现代美术12讲 / 吴雪杉·人文学院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20.3.23

中国现代美术12讲
 
开课院系: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吴雪杉
课程链接: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AFA-1206457824(由12博官网吴雪杉教授讲授的《中国现代美术12讲》课程已于2019年9月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播)
 
丨教学目标
 
《中国现代美术12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著名美术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12次课程,每次选取一件美术作品或一个艺术现象进行深度讲解,从作品本身入手,提出具有导向性的研究问题,结合作品形式风格、社会背景和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提供证据、逐层论证的方式解答问题。
 
通过课程,以期培养学生:
1. 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图像分析能力;
3. 中国现代美术领域中的独立研究能力。
 
丨教学内容
 
1  到“前线”去: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
1.1 《到前线去》的形式特征
1.2《到前线去》创作的时间点
1.3 “前线”在哪里
1.4 反抗的工人形象
 
2  祖国的防卫:黄新波与1930年代的义勇军图像
2.1《祖国的防卫》创作缘起
2.2 风雨中的血肉长城
2.3 1936年的义勇军图像
2.4《祖国的防卫》的创作与批评
 
3  钢铁长城:廖冰兄1938年漫画中的国家理想
3.1 两种“铁的长城”
3.2 钢铁长城与重工业
3.3 工业的视觉形象
3.4 从批判到夸耀:工业形象的转换
 
4  边城废墟:风景中的民族寓言
4.1 镇南关的守望者
4.2 剧宣四队与冯法祀
4.3 树的象征
 
5  会师东京:国家象征与徐悲鸿的抗战图像
5.1 《会师东京》与“会师东京论”
5.2 平生好写狮
5.3 醒来的雄狮
5.4 象征之图
 
6  不到长城非好汉:沙飞抗战摄影的历史构建
6.1 沙飞的长城摄影
6.2 双重目光下的长城
6.3 不到长城非好汉
 
7  叶浅予中国画的“新”与“旧”
7.1 叶浅予的漫画与速写
7.2 “夹生饭”式的中国画
7.3 作为“新兴作家”的叶浅予
7.4 “美”与“丑”
7.5 回归传统与风格的成型
 
8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笔下的画外音
8.1 老舍的立意
8.2 齐白石的构思
8.3 蛙声如何表达
8.4 赞助与市场
 
9  新开发的公路:1950年代的公路图像及其话语空间
9.1 美展里的“公路”
9.2 新在哪里
9.3 幸福的纽带
 
10  南京解放:历史、媒介与图像
10.1 南京解放及其最早的视觉再现
10.2 个人视野下的革命叙事
10.3 南京解放的影像重构
10.4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南京解放
 
11  女性、社会与自我:从潘玉良的自画像展开
11.1 潘玉良的自画像
11.2 花卉与女性
11.3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12  重写“黄河”
12.1 怒吼的黄河
12.2 新中国“黄河”的几种视觉方案
12.3 民族与历史
 
丨部分课件展示

丨考核方式
 
每位同学提交2-3篇阅读报告或小论文,根据作业、论文评定成绩。
 
丨参考书目
 
专著类
 
1.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七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迈克尔·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著, 陈卫和、钱岗南译:《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 邹跃进、邹建林《百年中国美术史(1900-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4. 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
5. Julia F. Andrews: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年
 
论文类
 
1. 李树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工作的回顾与前瞻》,《美术研究》1988年第3期
2. 安雅兰《危机中的一个世纪: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艺术探索》2003年第1期
3. 邹跃进《现代性的起源、性质及其混杂性: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谈起》,《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邹建林《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撰述的两种模式》,《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5. 吴雪杉《美术史,还是图像史?》,《美术观察》2018年第9期
6. 陈滢《18至19世纪的广州外销画家及其艺术》,《美术》2013年第4期
7. 刘丽娴《土山湾<道原精萃>的协作式生产》,《上海工艺美术》2019年第3期
8. 张安治《任熊和他的<自画象>》,《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9. 沈揆一《复兴文人画传统的最后一次搏击:吴昌硕和海上金石画派》,《美术研究》2002年第3期
10. 彭飞《吴昌硕的<酸寒尉>生涯考略》,《美术学报》2014年第5期
11. 单国霖《虚谷的绘画艺术与鉴定》,《紫禁城》2004年04期
12. 李永强《虚谷人物画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6期
13. 聂崇正《赵之谦生平及绘画艺术》,《荣宝斋》2007年第4期
14. 邹涛《赵之谦在日本的作品状况及其影响》,《中国书画》2016年第8期
 
丨任课教师感悟

由美院教务处推动完成的慕课,原先预定的受众主要针对央美之外的广大学生和美术爱好者。从初衷来讲,它主要不是为中央美院自己制作的,充其量起个辅助作用。但在2020年初,随着网络教学成为几乎中国所有学校必须使用的教学手段,央美慕课突然就成为央美自身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恰好这学期开设了一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其中一小部分可以由我自己做的慕课来替代。虽然同学们一样对着屏幕,听着电脑深处传来的吴老师那遥远的声音,但视频里没有一句废话的剪辑、后期制作老师呕心沥血添加的声光动画,还有随时可以打开可以关上的学习状态,总好过准时准点连线腾讯会议吧?而我呢,也偶尔可以不必对着电脑屏幕,想象屏幕背后还坐着50位同学——假设他们真的坐在电脑或者手机前面。这时我会觉得,慕课,挺好。

——人文学院 吴雪杉
 
宣传部 吴琼/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0年3月23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old)
  • 数字校园平台(new)
  • 网络信息中心
  • 众筹科技2035:我为国家长期科技规划建言献策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 教务处
  • 附中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20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20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