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结构——透视浅说
开课院系: 造型学院基础部
任课教师:党小雨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5日-3月6日
授课对象:造型学院本科一年级
本课程就其常规意义而言,是给同学们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的可能,当然此课所产生的长久能效却不止于此。所谓基础是着眼于观看之法,当面对今天所见人类图像创造的历史中,我们尝试还原其诞生和执行的方式,抑或是对图像背后的隐喻做发现和意义的再诠释。通过此课程积习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美术史中透视相关的绘画研究,不谋而合于霍克尼先生的说法:“透视几何这样一门已经相对过时的传统学科,可能不仅仅是机械式的技术问题,它所能牵涉的是隐藏在图像背后那些波澜壮阔历史时期中的种种传说。”如同课中提及的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同样的母题中所呈现的结果是千差万种的。面对一张空白的画布,对于创作者而言既充满了美好也同时是残酷的考验,如何开始绘画的结构呢?如果不是从业的艺术家或许很难在意到图像创造的初始构想,因为大家都陷入到了对绘画的结果和其表象的膜拜上了。对于专业学院的同学们则不同,是否可以从多维角度来理解历史中名画的创造呢?那么这次课程起码给予了大家一个观看的方法和途径。其二,要说的是与上述相辅相成的透视理论,即相对技术化的部分。从文艺复兴酝酿期的视觉发现到日趋成熟,直至最终成为了自然科学的,透视几何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一个反问,即为何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模样?它有什么样的规律与逻辑?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图像来再现我们的世界,甚至以假乱真来和活人撒谎呢?透视学成为了工具,是构建的途径,是持续了几百年图像叙事的理性载体,同时今日它也成为同学们进行分析的手段。"
《隐藏的结构——透视浅说》课程提示
丨教学目标
透视既关乎艺术,又为自然科学。本课程从严谨的理论角度、较为系统地介绍透视原理和基本规律,力图帮助艺术类学生增强对透视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课程也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透视绘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空间中确定复杂场景、人物等尺度;并结合视觉规律,介绍了修正照片资料中透视变形的方法。更为深入地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视角,即重新认识美术史中绘画图像(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分析方法、尝试还原存在于艺术家创作伊始的理性构思的状态。通过本课程的引导,旨在转换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继而激发每个人自行创作的潜在可能。
丨教学框架
(一)透视的基本知识
1. 空间表现的发展简史
2. 透视的形成原理
3. 透视图的框架:消失线 / 消失点
(二)透视框架的选择
1. 确定画面:一点透视 / 成角(两点)透视 / 三点透视
2. 确定视高:平视 / 仰视 / 俯视
3. 确定视距
(三)视觉原理及变形
1. 视觉原理:视锥 / 视角
2. 变形控制及利用:鱼眼效果 / 轴测效果 / 变形的矫正
(四)透视的简易画法
1. 透视网格的建立:距点法 / 应用原理
2. 透视矩形的延续:对角线法 / 空间透视中的应用
3. 透视中的虚影:镜像 / 倒影
(五)隐藏结构的实践
1. 名画分析范例
2. 另一种解读
3. 作业要求
丨欣赏与分析
《最后的晚餐》
乔托 | 德尔克·布茨 | 卡斯坦诺 | 吉兰达约 | 达·芬奇 | 达利
《受胎告知》
乔托 | 安吉里柯 | 达·芬奇 | 波提切利 | 罗伯特·康宾
《一个凡人的效忠》——乔托
《圣三位一体》——马萨乔
《希律王的宴会》——弗拉·菲利普·利比
《教皇与侍从》——梅罗佐·德·福尔利
《三博士来朝》——达·芬奇
《雅典学派》——拉斐尔
《基督受鞭图》——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利未家的盛宴》——委罗内塞
《书房中的圣杰罗姆》——安托内洛·德·梅西纳
《阿尔诺芬妮的婚礼》《罗林大臣》——杨·凡·艾克
《梅杜萨之筏》——籍里柯
《天安门前留个影》——孙滋溪
《开国大典》——董希文
丨部分课件展示
丨任务书
作业内容
基础分析图的分层绘制如下分析图:
a. 透视框架:
① 画作中(水平、垂直)消失线与灭点的配置
② 画作中透视框架的建立
③ 分析透视框架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b. 人物群像:
① 群像透视与距离远近、地平高差的关系
② 姿势(站、坐、躺等)的影响
③ 人与环境尺寸(树、门窗、家具等)的关系
c. 视觉变形:
① 划分空间单元及空间网格
② 估测画作视距(以身长为单位),分析变形与主题表现间关系
d. 重复构件:
① 用对角线法分析画面中重复构件(单元)的透视关系
② 局部放大,做细节(划分与延伸)的透视分析
③ 空间节奏(强弱)与主题表现之间的关系
e. 反射面成像 :
① 画作中的倒影与镜像分析(正交、倾斜、球形反射面等)
② 反射成像与主题表现之间的关系
成果要求
1. 至少两套具有透视空间属性的名画分析系列图,且单套分析图不少于5张;
2. 课程期间的过程草图和透视机实验分析总结,不少于5张;
3. 对名画分析结果中的新发现与思考做简要陈述,不少于1张;
4. 名画的重构与再创作(选做项);
5. 所有分析图表现方法不限,纸张选用硫酸纸或玻璃纸等半透/全透明纸张;
6. A3图幅,最终装订成册(黑色A3文件夹);
7. 文件夹封面注明课程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评分标准
1. 满足任务书各项要求;
2. 图纸概念清晰,分析表达明确;
3. 对透视问题分析的深度和难度;
4. 综合展示效果成系统,且美观;
5. 透视分析结果所产生的新发现与思考。
丨参考书目
1. 阿尔伯蒂.论绘画[M].胡珺,辛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殷光宇.透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3. 史密斯.绘画透视[M].马红霞,周培建,王瑞林,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4.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杨成凯,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5.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M].万木春,张俊,兰游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詹妮·哈维蓝,埃尔温·布莱克.西方艺术史图解辞典[M].北屋,晓春,薛建华,沈揆一,邓明,邵传谷,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丨教与学 Q&A
Q1:有很多艺术作品是不符合标准透视原理的,但依旧因为具有极为感性的美感而成立。那在这个时代的创作中,应当如何均衡和把握这种感性和理性?
A:这是个好问题。在课程中我所提到布茨的《最后的晚餐》,当人物低于视线以下,从真实上来讲视线以下的人物应该是可以看到一部分脑顶,但布茨所画的人物几乎是平视效果,就等于一点透视的空间里摆放着带有明暗关系的人物剪影。如此处理不仅是布茨一个人的方式,阿西西教堂湿壁画中的耶稣布道也是如此。若把时间推到二十世纪巴尔蒂斯和怀斯的绘画中都存在透视“不准”的情形,毫无违和感的搭配使得它们依然是杰出的作品。我反问:艺术与真实、美与理性是何等关系?又该怎么衡量呢?然而我认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地理解前人在绘画中的探寻,对过去认识的越多,对将来认识的也就越多,想必这种过程定是理性的。至于今日艺术创作之本身我不敢断言,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事,就像我刚刚的反问。简而言之,在创作者的世界里,一切价值都是偏爱价值。
Q2:建筑学院也有透视课,造型学院基础部的透视课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上与建筑学院的相比有什么区别?
A: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不同,建筑学中的透视几何更加注重培养对于三维空间想象与建构的能力。比如建筑师是要最终完成三维实体的搭建,也就是盖房子。而艺术家们的作品未必是三维的,它可以是二维图像来呈现三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那样,此法前后流传了几百年依然如此。造型基础的透视更倾向于观看与分析,如再引申也是对表现与重构之三维的训练。课程中更多加入了不同时期的绘画图像而形成线索,从早期图像中如埃及人依靠立面重叠来表达前后关系,即没有透视的图像创造,到近现代的一些非抽象绘画的透视应用。将“隐藏的结构”所暗喻的艺术含义或时代意识等等文化因素重现出来成为今日之新的发现与解读,我想这本身是超越课程的,是属于每个人的审美经验。
Q3:在现在数据工具很完备的环境下,严谨或大规模的作业都是由程序计算设计。我们现在对透视的掌握的方向、重点与程度是否也需要与时调整?
A:工具的提升一定会使研究打开新的局面。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不仅体现在透视学这个已经在文艺复兴后期就完备的学科里。如今我们全然可以依赖于计算机完成前人无法完成的计算,若达芬奇活到现在一定乐不思蜀了。从绘画形成到摄影术诞生,直到司空见惯的电影等众多媒介,人类的眼睛已经成为独立存在的镜头四处游荡,图像制造的泛滥和技术升级的咄咄逼人开始让我们开始质疑所学的用途。我想同学们首要正视基础教学的认知意义以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来服务;其次如何依靠新工具创造出更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抑或是反其道而行,挖掘学科本身的研究深度和开拓自我个体的创作广度并行。基础课程仅仅是给予大家一个起航,好戏还在后头。若要说与时调整的话,那一定是愈发贴近文化本质,而非陷入这“早已过时”的单一技术之中。
Q4:同学们可以怎样将透视课所学运用于创作中?请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分享一下您学习透视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A:谈及创作,这确是没有绝对的答案。我的个人观点是所学未必都要转化为实用价值,功利的创作终将以功利结束。是否运用的疑虑,还是要看个人选择与表达需要,透视仅是服务于复杂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若非要说几点不中用且片面的话,大致分以下可能:其一是再现场景的建构支撑,增强个人视觉知觉的训练;其二是对场景的再造与重构,完全作用于艺术家创作的构想,一个乌托邦假象的诞生法;其三即是明知故犯的透视批判,当然这里会有其他方面的隐喻;最后,与透视无关的创作也是创作,但已有的透视思维延伸成为触发其他方式媒介的方式,为无关透视表象的构想提供内核。大家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点进行发展才是对基础课程最好的回应。
(“教与学 Q&A”选自2019年课后访谈)
丨任课教师感悟
历史中战胜无数灾难的经验均指向了人类的团结与智慧。特殊时期的网络课堂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行之有效、新颖独特的面貌,这不仅是应对策略的体现,更彰显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在此,施教者与受教者于特殊时期形成的纽带,是传道授业之所在,是渡过难关之希望。大家相互勉励、加油!
——造型学院基础部 党小雨
宣传部 吴琼/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0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