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亮相中央美院美术馆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9.3.12

2019年3月8日,著名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个展“皮相之下”在万众期待中与公众见面,这个策展历时三年的展览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2019年的特展。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展厅现场搭建了一个“面包坊”,公众可参与其中现场创作自己独一无二的“面包手”,以此感知人的差异性和独有的生命价值。


12博官网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致辞

12博官网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开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览是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家马克·奎恩在中国大陆首次美术馆级的个展,这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英国艺术研究的学者,以及始终关注当代艺术进程的我们馆来说,都是一件幸事”。英国的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先锋、缤纷、超常、激烈的风格令整个艺术界震惊,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马克·奎恩对材料关注和使用极尽大胆,面包、冰块、玻璃、大理石、生物DNA、血液等有机元素都曾被他所使用,所有的材料都指向存在的基本主题,即另类美感,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在一些作品中,他不断触及不同物理条件下的媒介特质的极致地带,成为当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成功样式,他以科学家式的严谨态度,哲人般的犀利思考重新定义艺术语汇”。


北京艺术咨询公司的创始人Emily de Wolfe Pettit 致辞

北京艺术咨询公司的创始人Emily de Wolfe Pettit认为,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建立在生物的层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马克·奎恩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艺术家,敢于去探讨艺术创作的边缘是什么,包括存在的边缘以及体验的边缘。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东亚区主任马克·沃克对12博官网美术馆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感谢之情。


艺术家马克·奎恩致辞


12博官网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主持开幕式

在当下的艺术领域内,“我们怎样看艺术、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是一个根本性话题,无论做什么样的艺术都应该追溯本质。这些作品并不只是多个图像,多种材料的表达,而是反映了当代艺术家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如马克·奎恩谈及本次展览时提到的,策展人在作品的选择上非常有意思,始终集中在“人的身份”这样一个主题上。通过本次展览也恰恰反映出我们如何看人?如何看待人所代表的生命?如何看待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命题。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2009)一系列的巨型作品将人眼的虹膜扩大到抽象的程度,虹膜的个体性和人眼的象征意义使每个作品成为个体身份的微观图。奎恩的《迷宫》(Labyrinth)系列(2011年至今)中放大的指纹同样模糊了抽象和比喻形式之间的界限,其中个体身份被简化为一种图案。这些作品反映了奎因对肖像创作的持续热情,这些肖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形象,也是他们身份的实际的视觉索引。


《面包手》

人们常说,我们的命运早就已经写在手上。艺术家在他1991年创作的首个《面包手》(Bread Hands)雕塑系列中贯彻了这种思路,他将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复勾画手部的外型与掌纹,创造出一个能够表达他身体特征的图案。即使奎因根据同一只手制成所有这一系列作品,但每一件《面包手》都是独一无二的,呈现了我们命运的变幻莫测。在“皮相之下”的展览中,艺术家再次引用这个概念,将创造一个兼具协作性和参与性的艺术装置,邀请观者在美术馆的窑内制作自己的面包手,血肉之躯都一样殊途同归。

而展厅中的呈现的那些脚印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足迹,是历史多种文明的交汇,这个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对生命探索的整体性概念,马克·奎恩可以完整的思考生命和我们,我们和生命的价值。

“皮相之下”展出的面包雕塑作品,借用面包作为血肉之躯的宗教象征,以柔软面团到最后成形的过程为主导的方式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雕塑。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Louis XVI)(1989年)和《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1989年),他们的身份在制作的过程中被异化(面团受热膨胀升起再缩小至最后定型的有机状态),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同时展示了时间和外在力量如何扭曲我们的肉体和记忆。


《另一个吻》

马克・奎恩受到一些著名的古典雕塑的启发,这些雕塑的残肢断臂通常都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另一个吻》(Another Kiss)(2006年)正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系列作品《完整的大理石》(The Complete Marbles)。这些作品探讨了社会对美的观念,采用理想主义的语言来展现那些因意外或天生残疾而失去肢体的人身体的“不完整”。他们所强调的事实是,虽然身体残缺的概念在艺术史语境中能被接受和歌颂,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并非如此。


《关于爱的一切》

奎恩渴望在作品中表现古典艺术的语言,并展示出它是如何与当代文化息息相关的。他的系列作品《关于爱的一切》(All About Love)(2016-2017年)正源于此,再次以破碎的身体雕塑来追问由爱情滋生出的种种情感。每件作品都塑造了一对恋人相拥在一起的不同的姿势,他们没头没面分不清身份,但观者会被他们相拥在一起的凝固的姿态所传达的情感所震撼。

古典主义和美的概念也适用于奎恩的《身体异变》(Body Alteration)的系列作品,其中将在《皮相之下》展示的包括《切尔西・查姆斯》(Chelsea Charms)(2010年)、《僵尸男孩》(Zombie Boy)(2011)和《治愈之美》(The Beauty of Healing)(2014年)。这些雕塑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通过重大整形来改变他们的生物特性及身体形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讨论了如何利用某人的身体作为一个艺术媒介,外貌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反之,皮相之下的存在也会被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日。

美术馆/文图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9年3月12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
  •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19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19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