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二三年级
下乡地点:浙江东阳
带队教师:李洋 朱景华
作者:赵晶 孙文
寻访木雕栖息地——安恬村
东阳初见
人间四月,一路向南,高铁窗外的绿色层次越发丰富,空气也慢慢湿润,色彩斑斓的小房子点缀在延绵如歌的山丘间。经过六小时的车程,我们辗转义乌,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地处江浙腹地的东阳。
东阳属于浙江金华,自汉代建县制,金华古称“婺”,东阳则素有“婺之望县”的美称,可谓人杰地灵。“东阳木雕”始于唐,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且此地名人众多,有名宦舒元舆、乔行简、张国维等。东阳西隅,八华山巅上的八华书院,呈“八卦”地形,为元朝许谦授业之地,明清两代便出过进士、举人有十余人,且多手握兵权。另有卢宅,有卢氏自宋代定居于此,四世恩荣,世代而居,卢宅出门可见一座山,因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而东阳西南有“画水镇”,穿过龙型的横锦峡谷,便是东阳的“歌山画水”之景了。
此次壁画系第三工作室二三年级的下乡考察与以往不同,选择走入民间,以考察东阳木雕为主要课题。“看石窟壁画与雕塑、参观博物馆,是我们过去考察的主线,西北一线保留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我们去过敦煌六次,也沿丝绸之路,一路到洛阳,中间经过山西、陕西多次。但我们觉得在石窟、庙堂、博物馆之外,正宗的民间手工艺蕴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值得近距离接触、探究。”多年来走西线的李洋老师今年做出了新的选择,他与朱景华老师事先也作了一番功课,加上朱景华老师作为内行的“本地攻略”,让考察的同学们着实看了不少 “宝贝”。
歌山画水
卢宅外景
考察现场
卢宅内部
卢宅内部
卢宅内部
与传统手艺来一次“零距离”触摸
安恬村考察现场
“在东阳本地流传着一句话——‘手艺要爬身’,”当地百姓祖祖辈辈都讲,手艺要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朱景华老师是本地人,受祖父辈的影响,也学得一身的手艺。他曾经是东阳木雕工艺美校第四届的学生,“学木雕手艺要学七年,我当年住的老房子就在数百年历史的卢宅,回来发现这里变成了光滑滑的硬路面,这种历史的‘折叠’,让人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走出课堂的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次能与这些濒危的“老物件”对话的机会。蒙泽同学发现虽然很多建筑已被列入保护名单,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还是都处于无人看管,无人保护的状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木雕作品丢失,希望这次考察能够记录下它们的现状。翟苑延同学非常关注本土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高速发展的江浙地区,农村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守护着这个老地方。这里的一门一窗一柱,不是因时代变迁腐朽的死物,而是通往他们心灵深处的桥梁。”
这一次与真正传统手艺的零距离触摸,能让同学们投入其中,探个究竟。
卢宅内部斗栱
神态各异的动物造型
安恬:木雕的“栖息地”
上安恬村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北宋崇宁四年,由马氏安恬派系始祖马乔岳从松山迁居兜鍪山(今上安恬之双山)繁衍生息。村子因地处山水萦绕之境,似世外桃源,故村名安恬。
村子里有几处古宅,懋德堂、达德堂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集纳了清代晚期的木雕技艺,每一个斗栱的造型都令人叫绝。懋德堂位于村西,拱梁上方有“群狮戏绣球”双面镂空雕,东西各有5只狮子,穹隆中间精饰龙凤,正中有“蟠龙戏珠”纹样的木雕。达德堂位于村南,有明间五架梁,有镂空雕狮子、人物牛腿,狮鹿牛腿。同学们站在椅子上尽可能去拍到牛腿的细节之处,先把这些难得的素材留在相机里。
在村落中有一座明晚期的古建民居,已几近坍塌,但其中有少见的明代古建中的两层斗栱,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想凑上去看个仔细。
上安恬村写生教学现场
上安恬村写生教学现场
上安恬村写生教学现场
“到了这里,同学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李洋老师感慨。这些精雕细刻、匠心独运的木雕、古建吸引了同学们,穿越其间,仿佛能听到油灯下木雕师傅嚓嚓的雕刻声。
村子里清代的建筑居多,透过这些建筑能感受到,即便在晚清的社会动乱时期,这个地方的生活也是宁静的。
与上安恬村相邻的是史家庄以及古渊头村文英草堂,这两处古建是呈现民国初期的木雕。民国时期古民居建筑中的木雕风格开始由古老的“雕花体”转向“画工体”,由此再发展到现代东阳木雕。朱景华老师带着同学们从明代、清代一直到看到民国时期,仿佛细读一部东阳木雕史。
史家庄写生教学现场
古渊头村北,千年香樟树下有一户人家,名“文英草堂”,我们与同学们一起奢侈地享受了一顿“麦角”。
解密木雕“基因”:传统与当代的思维转换课
“我们用一种什么方式把传统‘转译’出来,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同学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视角抓主题。比如说我们昨天去的宅子里面,木雕中刻有许许多造型各异的动物,大概数了数,可能有几十种。”李洋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简单地把表象写生一遍就完了,也许工匠在做的时候,想的就是活的动物,他就力图创造一个活的动物,那在画的时候,就要用活体生命的眼光去画它,“这样出来的东西马上就不一样了。”现场讲授的思维转换让同学们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这种木雕的装饰里,我就感觉到了所谓的‘meme’,就是‘文化基因’的存在,你能感觉到这种东西都是活着的。如果你沿着卢宅那条街走,会看到它还在制造,再造这些新的建筑构件,有可能独立使用,也可能是修复之用。” 安恬村的一个“牛腿”造型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同学们也由“牛腿”的基因打开了思维。程笑冉同学提取出某些牛腿造型并用线描勾勒出来,翟苑延同学与丁思予同学在讨论中互相激发出了灵感,翟苑延同学熬夜写出方案,丁思予同学则将讨论后的方案画出来,她将牛腿造型中的动物提取到画面的前景,用红色来表现它们是被封印住的生命,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空间中,与当代人的生活形成一种呼应。讲起自己的想法,丁思予同学兴奋地当场就跳起舞来。与木雕的对话让同学们脑洞大开,有的同学将每日的见闻做成表情包,有的则以“旅行绘本”的形式记录整个行程。
傍晚时下起小雨,雨滴落在村边的小池塘,倒影里的老房子仿佛在这一刻活过来了。从地里收工的老人们端了饭碗坐在门口,打量着这些好奇的造访者。这些让陌生人好奇的珍贵“老物件”,到底能与老人们相守多久呢?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