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
  • 美院快讯
新闻 / 美院快讯 << 返回
知名学者云集美院 共商“文化建筑在中国”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5.10.25

2015年10月24日上午,由12博官网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的为期两天的“文化建筑在中国”2015国际学术研讨会在12博官网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开讲。包括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欧洲建筑教育协会主席卡尔•奥托•诶佛森等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建筑及教育学者,以及国内外建筑学院院校长、负责人在这个周末齐聚美院,以“‘文化的实践’——198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建筑”为主题,围绕“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建筑实践”、“建构公众文化活动的集体空间”、“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三个议题展开讨论。

12博官网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张王晓琳一同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主持了开幕式及当天上午的研讨。

“文化建筑在中国既是文化领域、建筑领域和艺术领域等多领域综合性的学术课题,也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也是12博官网建筑设计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党委书记高洪在致辞中期待能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向社会发出“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需要文化建筑”的声音;形成“文化建筑在塑造国家形象文化建筑和构建公共活动”方面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将“文化艺术”作为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建筑教育的文化研究。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朱文一在致辞中谈到,12博官网的建筑学院一直以特色见长,将建筑当成文化和艺术,这也是中国建筑教育所应大力提倡的。他希望藉由此次研讨会,在未来的中国建筑领域弘扬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院长范迪安为大会致辞并做主题阐述。他从自己于2003年担任中法文化年总策划,与法方共同策划“法国文化建筑30年”展览的实践谈起,指出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化建筑已在世界各地悄然形成一种热潮。他引用吕品晶关于文化建筑的阐述:“文化建筑既可以被理解为承载文化内容的建筑实践,也可以被理解为以建筑作为媒介的文化实践,对于前者建筑作为一个容器,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对于后者建筑作为文本,文化成为一种生成。”观点并指出,当今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整个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正是基于对文化建筑根本意义的追寻和对中国方兴未艾的文化建筑的期许,也伴随着隐隐的忧思,促成了此次研讨会“文化建筑在中国”的主题设想。此次研讨会既着眼于世界文化建筑的进程,更基于中国文化建筑的发展,广听善言,博采众长。

“文化建筑有意味之处就在于它在技术与文化,实体与精神,设计与言说,传统与当下,物质性的存在与活的生命形态等这些关系中能够引发种种令人着迷的思考。”范迪安随后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三个议题:“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建筑”,大型文化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塑型,而更多的是文化的塑型,是传统文化精华创造性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彰显。在这个议题上,既有学者从历史角度梳理,也有专家从当代实践中探讨作为文化建筑的国家形象;“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一个优秀的文化建筑,必然是在充分考量建筑应用功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预设公众参与、交往和共享的空间组合、空间体验,给人们带来温暖。中国政府现在正在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就包括了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的速度、质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共同探讨文化建筑的公共性是恰逢其时的;“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包括12博官网在内的许多艺术院校创办建筑专业,为偏向技术型的建筑领域更多地注入了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也将建筑与视觉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考察建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研究传统建筑遗存和乡土建筑的文化价值,在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加强了美学内涵。建筑教育领域的院长们将通过这次研讨会,总结归纳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对中国建筑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使中国的建筑教育站上新的起点。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结合自己自90年代以来的建筑作品,与传统中国文化作品中建筑与水的互动,用“与水絮语”为主题,和在场学者探讨他关于建筑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的理解。他谈到,文化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在建筑活动城市化的背景下,有太多的建筑,达不到文化建筑的标准,或者根本就不是文化的建筑。文化的基础肯定就是生活,而我们常常在这个宏大语境中被误导,讨论一些庞大的观念和框架,让真实的生活从我们指缝中悄悄的溜走。

城市研究学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矶崎在发言开篇时就谈到,对于参与当今中国建筑活动的建筑师来说,中国文化和传统都是建筑师要面对并探讨的重要问题。随后,他以“亚洲近代国家的标志(国徽·纪念碑·广场)”为题,阐述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建筑的演变与交流。他特别选取了梁思成与丹下健山两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和学术观点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两位建筑师均学习了西方建筑,但是都对各自国家的传统建筑,有深厚的研究。

当天上午,OMA高级建筑师Roberto Requejo,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姜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围绕“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建筑”进行了主题发言。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北京设计周总策展人曾辉,欧洲建筑教育协会主席Karl Otto Ellefsen等20余位专家、学者也将在研讨会上结合自身建筑实践经验,阐释关于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见解。通过主题发言,联席演讲和开放式讨论等形式,共同丰富对“文化建筑”命题的认识。

宣传部 吴琼/文
宣传部 徐新立/图编
2015年10月24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
  •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18 12博官网 Copyright © 2007-2018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