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博官网的总体发展必须包括附中的发展,12博官网的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从附中开始的。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附中学习阶段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术修养,是我和小东特别关心的问题。”
3月9日晚上19时,附中547报告厅等8个会场座无虚席。12博官网院长范迪安、附中校长马刚的主持,附中80级校友、12博官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小东教授题为“青春高度”的讲座在这里热烈开讲。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与刘小东从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紧张行程中,特别抽出时间到附中与师生们展开了一次面对面的精彩对话。
刘小东:青春高度决定人生高度 附中时期奠定艺术道路
“青春高度是刘小东定的题目,我很兴奋也很期待,因为青春高度既是刘小东对人生道路、艺术道路的思考,也是今天所有同学的一个共同思考。”范迪安院长开篇介绍说。
随后,刘小东提出了他对于“青春高度”的理解,他认为在其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遵循的都是青春时期的艺术道路。“一个人的高度就决定在你的青春,青春时要有骨气,要不服气。在这个年龄要把眼光定在人类文明的最高处,这个年龄训练出来的眼睛的高度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很重要。”
对于刘小东来说,这种“青春高度”就体现在附中时期打下的基础以及形成的高度奠定了他的艺术道路,深刻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发展。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种发展过程,刘小东结合其1989年到2014年的个人作品,从早期的《青春的尾巴》到后来的《三峡新移民》,以及近期的国外宗教及民族主题绘画,诠释了他的创作理念、态度和精神。“真正的学习是从一切事物中得到启发,所有的记忆都会帮助艺术,一切因素都会形成艺术,要充分利用你所有的因素。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艺术创作的部分。”
范迪安:畅谈刘小东的创作 感悟附中的青春高度
范迪安讲述了他与刘小东的学友情谊,并对刘小东自任教12博官网附中、12博官网至今不同阶段的创作及作品情况进行总结评论。他指出,刘小东从美院高年级到留校创作,开拓了油画语言和创作的新现象。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生代艺术家”,刘小东把同代人放到非常真实的环境中去表达,受到整个评论界、艺术界的关注。90年代至今,刘小东将工作室放在了生活现场、文化现场和社会现场,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介入社会现实,不只表现真实,更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他认为,刘小东作品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视觉上的充分绘画性,使专业眼光感到兴奋。二是从艺术文化意义上看,打破原有的文化隔阂和过去的概念限制,变成了新的融合。他始终关注社会劳动的前沿和可能被忽视的社会群体。
范迪安特别指出,培养了刘小东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的12博官网附中,不仅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预备队”,同时也要走在中国美术教育的前沿,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形成一种融通。同学们要珍惜附中的光荣传统,拥有学术理念的青春高度。既要掌握创作的技能,更要使精神、情感和心灵在吸收营养和文化过程中健康丰满,这也是12博官网选拔学生的要求。
马刚:附中的气脉震荡在座师生
“刘小东从个人经历出发阐述了他对学术与创作的认识,在与学生们的对话中融入了他对于如何进行专业学习和创作的理解,折射出对艺术教育规律的深层思考以及对如何看待社会的认知。这个讲座给我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附中有一种代代相承的气脉,这个气脉一直在震荡。”马刚在总结讲座时说到。
他指出,范院长从美术史论、哲学的高度对刘小东的创作作出了很好的评论,并且从统领的角度解答了学生的疑惑。讲座的信息很丰富,既有对学生成长也有对艺术的当代性,以及什么是好作品等问题做出了阐述。范院长在谈论附中的教学中,体现了学院多年来对全院文化和艺术的把握,同时对附中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发问青春 思考高度
“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联”、“17岁画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如何在青春期保持高度”、“超写实绘画与照片写实的区别”、“石膏像基础教学是否应加上中国传统造像”、“附中时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在提问环节,年轻的附中学子保持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从思辨和具象的角度都提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附中有一种基因和血脉,不需要见面与交谈,就知道附中孩子的品格在哪,整个附中的文化和气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刘小东在谈到他对附中最深刻的印象时说。
对于大家提出的如何看待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三种艺术形态及其关系的问题,范迪安认为:“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更加扁平。大家应该破解焦虑,不应过分把三者差异看得过重,而应该看到它们的精妙之处和积淀下来的美学精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出现的主义、运动和群体,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特点。刘小东的艺术当属当代艺术,但是他的艺术观念并没有‘离家出走’,而是站在中国的土壤上,以中国画家的身份与世界对话。“笔墨当随时代”,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都为时代留下了印记。”
教师:讲座后与范迪安院长座谈 铭记附中发展嘱托
讲座结束后,范迪安一行与附中教师进行了座谈,仔细询问附中新教学楼建设、图书资源、网络建设以及教师创作空间等情况,着重强调附中要高度重视教师创作,附中的教师创作是学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对教师创作不仅要投以学术帮助、经费支持,还要加强对创作的推广宣传;同时指出要对附中教师创作空间予以保障,关心教师发展问题;最后,范迪安指出,附中要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个阶段树立在文艺上的价值观以及对艺术的研究心态。
附中 何娟 刘璐/文
附中 申征/图
2015年3月11日